2009年10月13日 星期二
成大生探祕 發現菁寮教堂手稿|中時藝文|中時電子報
成大生探祕 發現菁寮教堂手稿|中時藝文|中時電子報: "成大生探祕 發現菁寮教堂手稿
* 2009-10-13
* 中國時報
* 【顏玉龍/北縣報導】
▲台南縣後壁鄉菁寮聖十字堂。(洪榮志攝)
▲台南縣後壁鄉菁寮聖十字堂。(洪榮志攝)
「一個西元一九八六年生的孩子,找到一九八六年普立茲克得獎的建築師手稿!」成大建築系學生林均翰探險,意外找到菁寮教堂原始設計的手稿。事隔將近兩年,銘傳大學建築系老師徐明松到成大演講,提及他正在做菁寮天主教堂的調查,林均翰將翻拍手繪圖燒成光碟給他,讓菁寮聖十字教堂手繪稿重現。
「記不起是冬天還是夏天,也記不得是豔陽高照還是微風徐徐,更別說我穿了什麼衣服,但我卻記得在那灰塵滿布,凌亂不堪的昏暗房間裡,懸臂書桌的上方,一排釘在牆上的木櫃,我跪上那有著一層灰的桌子,打開老舊而發出聲響的木櫃門,伸手摸到一個積滿灰塵的厚厚牛皮紙袋」,林均翰回憶那次發現台南後壁鄉菁寮教堂手繪圖的經過,雖然事隔三年,他仍難以忘懷。
1986年出生者尋獲同年普立茲克得主作品
三年前,就讀成大建築系的林均翰,在課堂上聽到系主任傅朝卿提到菁寮教堂,並強調陳其寬和貝聿銘共同署名的東海大學路斯易教堂,並非台灣第一座普立茲克獎得主作品;由德國建築師哥特佛萊德.波姆設計的台南後壁菁寮教堂,才是台灣第一座普立茲克得主作品。
為此林均翰與友人帶著崇仰的心一同前往菁寮教堂,原本以為能感受到教堂空間因聖歌而充滿靈性,沒想到教堂大門深鎖,兩人於是攀爬欄杆,入內一探究竟。
林均翰說,主堂的氛圍,是一種讓人想泡茶看書、睡個午覺的地方,陽光從東方朱紅色的窗櫺灑進,聖壇前除了樸實的木椅,還放了一座及腰的香爐,但隱約帶著一絲神祕,像是有人在角落喃喃著,至今仍無法忘懷。
不過,主堂右方、傳教士的起居房間,卻吸引林均翰的注意。他說,房內昏暗,空氣中充滿塵埃和霉味,凌亂的東西散落在布滿灰塵的地上。他享受著尋寶的過程,雖然沒想到會找到什麼寶貝,直到在懸臂的書桌上方,發現一排釘在牆上的木櫃,他跪在有著一層灰的桌子上,打開老舊而發出聲響的木櫃門,伸手進入那漆黑櫃子觸摸,找到一個積滿灰塵的厚厚牛皮紙袋,袋內竟是建築師的鋼筆手繪稿。
三年前探險尋寶 不料竟換回連串怪事
林均翰心想,「這是他要給我的吧?一個一九八六年生的孩子,找到一九八六年獲普立茲克獎的建築師手稿!」原以為是上天安排的巧合,抱著滿心的喜悅及滿腦子的幻想回到租屋處,小心翼翼翻開一張張手繪圖,同時將教堂帶回來的實木基座檯燈插上電,暈出橘色黃光,他拿起相機按下快門。
「『喀!』特別大的一聲,相機竟壞了,完全沒反應!」林均翰當下頭皮發麻,背脊涼了,立即將檯燈收起,扔在客廳不顯眼的角落,再關上房門,將牛皮紙袋放在衣櫃頂端。那天,他睡的特別不安穩,過了幾天,發生了一些小怪事,還出車禍受傷。
兩個月過後,林均翰用修好的相機將手繪圖翻拍,再將檯燈、手繪圖送回教堂。他用透明袋裝著手繪圖,放在上鎖的準備室桌子正中央,還特地留下一張電腦打字,寫著「這是非常珍貴的普立茲克得獎主的手繪圖,普立茲克獎可媲美諾貝爾獎,請一定要好好保存。」
事隔將近兩年,銘傳大學建築系老師徐明松到成大演講,提及他正在做菁寮天主教堂的調查,林均翰獲悉後,將翻拍的手繪圖燒成光碟給他。
在林均翰的協助下,讓菁寮聖十字教堂的手繪稿重現,對於徐明松等熱中建築史料蒐集的學者而言,如獲至寶,尤其對於台灣戰後建築研究格外重要,因為曾是人口密集的後壁鄉菁寮地區,與其他農村一樣,面臨人口外移問題,連教堂也外移至其他地方,但透過教堂手稿重現,讓台灣學界、中央與地方重新聚焦菁寮,重新為地方注入活力。"
* 2009-10-13
* 中國時報
* 【顏玉龍/北縣報導】
▲台南縣後壁鄉菁寮聖十字堂。(洪榮志攝)
▲台南縣後壁鄉菁寮聖十字堂。(洪榮志攝)
「一個西元一九八六年生的孩子,找到一九八六年普立茲克得獎的建築師手稿!」成大建築系學生林均翰探險,意外找到菁寮教堂原始設計的手稿。事隔將近兩年,銘傳大學建築系老師徐明松到成大演講,提及他正在做菁寮天主教堂的調查,林均翰將翻拍手繪圖燒成光碟給他,讓菁寮聖十字教堂手繪稿重現。
「記不起是冬天還是夏天,也記不得是豔陽高照還是微風徐徐,更別說我穿了什麼衣服,但我卻記得在那灰塵滿布,凌亂不堪的昏暗房間裡,懸臂書桌的上方,一排釘在牆上的木櫃,我跪上那有著一層灰的桌子,打開老舊而發出聲響的木櫃門,伸手摸到一個積滿灰塵的厚厚牛皮紙袋」,林均翰回憶那次發現台南後壁鄉菁寮教堂手繪圖的經過,雖然事隔三年,他仍難以忘懷。
1986年出生者尋獲同年普立茲克得主作品
三年前,就讀成大建築系的林均翰,在課堂上聽到系主任傅朝卿提到菁寮教堂,並強調陳其寬和貝聿銘共同署名的東海大學路斯易教堂,並非台灣第一座普立茲克獎得主作品;由德國建築師哥特佛萊德.波姆設計的台南後壁菁寮教堂,才是台灣第一座普立茲克得主作品。
為此林均翰與友人帶著崇仰的心一同前往菁寮教堂,原本以為能感受到教堂空間因聖歌而充滿靈性,沒想到教堂大門深鎖,兩人於是攀爬欄杆,入內一探究竟。
林均翰說,主堂的氛圍,是一種讓人想泡茶看書、睡個午覺的地方,陽光從東方朱紅色的窗櫺灑進,聖壇前除了樸實的木椅,還放了一座及腰的香爐,但隱約帶著一絲神祕,像是有人在角落喃喃著,至今仍無法忘懷。
不過,主堂右方、傳教士的起居房間,卻吸引林均翰的注意。他說,房內昏暗,空氣中充滿塵埃和霉味,凌亂的東西散落在布滿灰塵的地上。他享受著尋寶的過程,雖然沒想到會找到什麼寶貝,直到在懸臂的書桌上方,發現一排釘在牆上的木櫃,他跪在有著一層灰的桌子上,打開老舊而發出聲響的木櫃門,伸手進入那漆黑櫃子觸摸,找到一個積滿灰塵的厚厚牛皮紙袋,袋內竟是建築師的鋼筆手繪稿。
三年前探險尋寶 不料竟換回連串怪事
林均翰心想,「這是他要給我的吧?一個一九八六年生的孩子,找到一九八六年獲普立茲克獎的建築師手稿!」原以為是上天安排的巧合,抱著滿心的喜悅及滿腦子的幻想回到租屋處,小心翼翼翻開一張張手繪圖,同時將教堂帶回來的實木基座檯燈插上電,暈出橘色黃光,他拿起相機按下快門。
「『喀!』特別大的一聲,相機竟壞了,完全沒反應!」林均翰當下頭皮發麻,背脊涼了,立即將檯燈收起,扔在客廳不顯眼的角落,再關上房門,將牛皮紙袋放在衣櫃頂端。那天,他睡的特別不安穩,過了幾天,發生了一些小怪事,還出車禍受傷。
兩個月過後,林均翰用修好的相機將手繪圖翻拍,再將檯燈、手繪圖送回教堂。他用透明袋裝著手繪圖,放在上鎖的準備室桌子正中央,還特地留下一張電腦打字,寫著「這是非常珍貴的普立茲克得獎主的手繪圖,普立茲克獎可媲美諾貝爾獎,請一定要好好保存。」
事隔將近兩年,銘傳大學建築系老師徐明松到成大演講,提及他正在做菁寮天主教堂的調查,林均翰獲悉後,將翻拍的手繪圖燒成光碟給他。
在林均翰的協助下,讓菁寮聖十字教堂的手繪稿重現,對於徐明松等熱中建築史料蒐集的學者而言,如獲至寶,尤其對於台灣戰後建築研究格外重要,因為曾是人口密集的後壁鄉菁寮地區,與其他農村一樣,面臨人口外移問題,連教堂也外移至其他地方,但透過教堂手稿重現,讓台灣學界、中央與地方重新聚焦菁寮,重新為地方注入活力。"
訂閱:
文章 (Atom)